查看原文
其他

村镇银行的发展将迎到来最好的时代?

2016-04-25 岩源 金融监管研究院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华信岩”;作者岩源 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联系作者获得授权。财金新传媒华信岩 原创作品

从国家层面看,村镇银行是金融体系的补充,从县域经济看,村镇银行一定是支持地方经济的生力军。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农村金融,必须持续推进村镇银行的制度创新。


前一段时间研究农村金融的朋友一起交流,多次谈到对村镇银行的关切。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前途,业界的看法有些差异,有的认为目前村镇银行将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有的则对其前景充满担忧。其实,借用目前流行的一句话来讲,村镇银行将迎来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和挑战,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至今,村镇银行已经走过了10年发展历程。

一、村镇银行近况

                           

据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已批准开业村镇银行1311家,资产总额1001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7480亿元,贷款余额5880亿元,存贷比78.6%。当年实现利润153亿元,拨备覆盖率254.90%,资本充足率21.7%,不良贷款率1.4%。 

从上图可以看出,村镇银行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全国汇总数据大致等同一家中型银行。也就是说,在十年的时间里,村镇银行的发展相当于再造了一家中型商业银行。

与前些年雨后春笋般的迅猛发展不同,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发展有些降温。大干快上之风已逐步为冷静的发展期所替代。数据显示,我国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金融机构除5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少数外资银行外,主要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由城商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起的村镇银行占总量的70%以上。

 其实设立村镇银行对大中型商业银行(他们可以直接设立分支机构)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积极的理由除了公开宣称的发展农村金融之外,实质上更多的是出于“跨区经营、抢占地盘、享受优惠、提升形象”的目的。部分村镇银行发起之初就确立了翻牌改制为分支机构的目标。

一些环绕京津沪郊区的村镇银行毫不讳言地说,自己就是母体银行的驻京办、驻沪办,老实说,京郊沪郊的许多农村已经超越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从经济上,他们并不需要这种“穷帮富”式的热情,但主发起行带着资金登门、又可以为当地的金融业贴金,同时还能增加就业,这是双方乐见其成的合作基础。

也正是基于一些银行实现跨区经营的目标驱动,村镇银行的区域选择上呈现明显的嫌贫爱富的特点。因为监管部门规定一个县原则上只能设立一家村镇银行,所以村镇银行在区域分布中明显呈现东部机构相对较多、经济发达区域相对集中的态势。全国村镇银行覆盖了县(市)总数的57.6%,剩余的1636个未设县大多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大型银行发起村镇银行105家、占比10%,股份制银行发起65家、占比6%,城市商业银行发起378家、占比35%,农村金融机构发起498家、占比47%,外资银行发起25家、占比2%。不难看出,大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并不高。

不管出于什么动机,村镇银行的发展客观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效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优化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是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增添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新生力量。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认为,近年来,村镇银行的各项数据增长很快,均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村镇银行的发展填补了许多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网点的空白,扭转农村存款倒吸补贴城镇的趋势,村镇银行作为县域范围的社区银行和金融毛细血管,是三农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                          


二、村镇银行的烦恼

                            

从数据总量上看,村镇银行已经积聚了一定的力量。但从个体上看,村镇银行分散、规模小、力量薄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善。而且目前仍有一半的县没有自己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预期并没有实现。

 

村镇银行实行主发起行制度,虽有利于控制风险,但限制了民营资本参与发起村镇银行的热情。过去,村镇银行是民资进入金融业的重要通道,随着民营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准入门槛的放开,村镇银行对民资已经失去吸引力。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是,随着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压力的增大,村镇银行也出现了脱农倾向。早在2013年银监会相关人士就指出,部分村镇银行严重偏离“支农支小”的政策定位,全国70多家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不足50%。此外,银监会还通报有60多家村镇银行违规办理票据业务。

 

目前村镇银行主要靠息差收入盈利,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加之村镇银行存款不足,面对旺盛的三农贷款需求,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发展后劲。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美誉度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业务拓展受到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下乡,非银行类的电商、小贷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村镇银行的客户。

因为村镇银行的回报率不高和管理上的话语权问题,早年热心参与村镇银行的民营资本近年来陆续退出村镇银行,一些投资者悄然转让了自己持有的村镇银行股份。

 

有的村镇银行还不务正业,拿着有限的资金角逐同业市场,热心票据、理财业务,背离了村镇银行初衷;有的村镇银行公司治理混乱,内部管理薄弱,问题层出不穷;还有的与地方政府关系紧张,难以融入当地经济,长年经营无起色,难以为继;还有的村镇银行,受制于主发起行条件所限,IT科技、支付渠道、征信管理等瓶颈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三、打开思维,争取“最好的时代”

                            

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无非是监管政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三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是村镇银行发展最好的时代,否则,则可能是最坏的时代。

 

第一个策略,搭建统一的监管和服务平台。

 

1300多家村镇银行一盘散沙,单体是无法解决发展障碍的。监管部门当前要解决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解决村镇银行IT系统建设、支付结算渠道、征信管理和信息共享问题,从业务系统、数据统计到产品设计,监管部门要整合资源,牵头解决,通过市场化手段统一标准、统一通道、统一平台,解决如今五花八门的村镇银行服务体系和形同母行分支机构的问题,构建统一的发展平台。二是建立统一的监管平台,从公司治理、市场监管、行业标准等方面建立村镇银行个性化的监管体系。三是营造村镇银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解决文化、愿景和交流融通问题,建立村镇银行商会组织,打造品牌形象,解决联合发展的问题,加强培训交流,强化自我发声,维护行业利益。

 

第二个策略,科学确定村镇银行的定位。

 

第一,村镇银行不是传统银行。现在的村镇银行定位还是传统的存贷款银行,村镇银行和其他银行就没有区别,一刀切的监管政策难以发挥村镇银行的作用。如果仅是在现有金融体系下强化支农服务,用行政手段考核县域的其他银行发放支农贷款比例就行了,有什么必要建村镇银行?既然建立村镇银行是要服务三农,就要调动一切资源做大三农,不能局限于存贷款业务,更不能存贷款挂钩。可见,存款不是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他在这项业务上也没有竞争力。

第二,村镇银行是零售服务商。如果以支持农村金融尤其是支农贷款为主要服务导向,那村镇银行应该是零售服务商,主要是承接上游的批发渠道,比如发行专项债券、央行再贷款、母行的融资等,甚至可以接受基金会的定向资金支持、非盈利社会组织的资助等,按照出资人的意愿运营。自有资金和存款只是一个基础,小额贷款公司可以融资,村镇银行更应该获得资金支持。

 

第三,村镇银行是县市自己的银行。县域是基本的经济版图,需要自己的金融服务体系,目前除了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县域没有其他法人银行。所以,应该把村镇银行定位为县市自己的银行,依托地方政府发展壮大,组建村镇银行相当于域外资本来支援县域经济建设,应该出台县域金融发展的具体政策,使村镇银行完全融入县域经济,变成政府的银行、农民的银行,建议今后村镇银行一律改成“XX县(市)村镇银行”,逐步转型为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原则上业务不出县,资金用之当地,通过政策支持不断做大。

 

第四,村镇银行是普惠金融终端。村镇银行不仅办理银行业务,也要变成所有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的终端,建成金融百货商店,从证券、保险、信托、小额信贷、互联网金融甚至网商业务,都可以全面涉足。要利用扎根村镇的优势解决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深耕农村市场,推进跨业跨界协同,采取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互助基金+银行、银行+龙头企业+农户等形式,拓展服务领域。

 

第三个策略,推进村镇银行的市场化整合。

 

目前的村镇银行,出现较大的分化,与其背景出身有较大的关系。同一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较多的,多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也基本解决了发展平台的问题;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较少的或者主发起行管理水平较低的,村镇银行基本是自发生长,甚至边缘化;有的银行当初作为主发起行只是为了响应号召,自身意愿并不强烈,对村镇银行的关注度不高;还有的银行发起时对农村金融就缺少应有的认识,目的在于借牌投机营利。

 

所以,对村镇银行进行市场化整合势在必行,要甄选一批优质投资人、真正钟情农村金融市场的投资人和有普惠金融情怀的投资人,通过市场化手段整合村镇银行,在不触动村镇银行小法人机制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整合,让意愿不强的大银行、管理水平低的中小银行有序退出,让真正认同村镇银行发展理念的人来办村镇银行,坚守服务村镇的发展方向,并逐步向真正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资本集团集中,再通过资本的力量实现村镇银行对县域的全面覆盖。

第四个策略,运用经济手段解决发展问题。

 

实现村镇银行的发展,没有情怀不行,光靠情怀也不行,必须遵循市场规律,运用市场化的经济手段来实现村镇银行发展。第一,要保持村镇银行一定的回报率。村镇银行的业务监管要接地气,按照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允许村镇银行资金高来高走,放开定价权,利率市场化,以适应农村市场高风险的业务特点;第二,让村镇银行发展长期可持续。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按照成本市场化的原则,依托央行支农再贷款、发售债券、母行的理财资金支持和当地财政存款,使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必受制于自身存款规模;第三,当地政府提供全方位支持,运用贷款担保、财政贴息、风险代偿和农业保险等手段提供支持,提高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适时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通过杠杆作用让更多的人享有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第四,国家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税收支持力度,发放支农补贴。

 

第五个策略,理顺管理体制。

 

主要是完善公司治理和监管政策,引导民营资本和涉农资本进入村镇银行,淡化主发起行“分支机构”色彩,建立相对垂直的村镇银行监管体系。强化村镇银行的法人地位和三农属性,实现高管人员的本土化、经营属地化,从监管政策上堵住非农化、资金外流化倾向,控制村镇银行的同业业务规模。同时,积极探索员工持股及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

 

村镇银行股权应适当多元化,尽可能吸纳当地涉农资本,协调处理好与乡镇政府、村委会的关系,紧抓村镇定位。同时,要学会借力发展,与当地大型企业和销售网络合作,共享平台合作。

 

更重要的是,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战略定位不能动摇。一般情况下,大客户不应是村镇银行的选择,业务上也要避免与大银行竞争,只有坚守自己的差异化定位,村镇银行才会有更广阔的空间。

 

所有的制度设计,都应该回归这一初心,否则,村镇银行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如果没有普惠金融的情怀,还建什么村镇银行呢?


上海法询金融精品课程:《混业资管与创新研讨会》【5月21-22|北京】3000元/2天;成都【时间待定】

《交易所、银行间资产证券化全体系实战培训班》【423-24|上海】/57-8|深圳】/【北京521-22日】3000元/2天;报名即送多重福利,详询刘涛电话/微信18501753685;或高莉洁微信:15121000778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获得法询金融上述培训及研究报告等更多产品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